top of page

醫健百科 【腦萎縮】

腦萎縮

腦萎縮是指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組織結構體積縮小,腦實質減少,腦重量減輕,細胞數目減少,腦回變平,腦溝增寬增深, 腦室和蛛網膜下腔擴大,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根據萎縮的部位及範圍又分為大腦萎縮、小腦、橄欖體、橋腦萎縮,遺傳性腦萎縮、退行性腦萎縮、局限性及弥漫性萎縮等。

發病原因

腦萎縮是因多種原因集合而成的。由於遺傳,腦外傷,腦哽塞、腦炎、腦炎腦膜炎、腦缺血、缺氧、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腦中風、癲癇長期發作、煙酒過度、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病變、腦動脈硬化、煤氣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腦血管長期慢性缺血導致影響腦細胞形態而造成的。

病癥

腦萎縮的病症分為大腦機能衰退和認知功能減退兩大類,主要與腦萎縮發生的部位及程度。

大腦萎縮: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記憶力減退和反映遲鈍。而老年人患腦萎縮常表現為癡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定老年患者出現一定程度的遲鈍,記憶力減退等情況。

小腦、橄欖體、橋腦萎縮:腦功能減退,神經功能障礙,語言障礙、肢體平行及步態不穩,書寫障礙,肢體顫抖等症狀。

弥漫性萎縮: 以癡呆、智能減退、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行為障礙為主。表現為理解、判斷和計算能力下降,迷路,不知飢飽,甚至連自己名字年齡也不能準確回答等等。有的伴有偏癱和癲癇發作。

局灶性萎縮:以性格行為改變為主。可能突然變得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往,或性格突然急躁,言語增多或啰嗦重複,自私多疑等等,與平時的性格出現極大反差。

高危人群

1.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也在增高。 2. 腦部曾經或已經出現病變人群:如:腦炎,中風等 3. 血管性疾病:如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腦,腦梗塞,腦溢血等 4. 內分泌代謝異常:甲狀腺病變,糖尿病,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症 5. 煙酒過度人群 6. 營養不良人群 7. 難產:生產時間過長,BB出現腦部缺氧 8. 其他:遺傳基因性疾病

應做檢查

1. 醫生通過詢問病史幾觀察症狀外,發現其各種神經反射均有不同程度的遲鈍。小腦萎縮患者也可通過臨床檢查發現患者不能並腳站立、行動緩慢、下肢顫抖、不能沿直線行走、步態蹣跚及步幅寬大等。語言能力出現障礙,不能清晰表達自己意願。大腦萎縮重點表現為頭暈頭痛、表情呆滯、記憶力減退、智力障礙幻聽,以及性格改變。

2. 通過CT(電腦斷層掃描) 或 MRI (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腦組織減少。腦室擴大。可清晰地見到腦部萎縮情況,可更準確判斷腦萎縮位置及程度。

3. 對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可見腦動脈血管屈變細,腦血流面也可以發現血流減慢,學管阻力增加等現象。
具體檢查方法應咨詢相關醫生

建議療法

1. 藥物治療:醫生確認患者屬於哪一類型腦萎縮及萎縮程度,對症下藥進行治療。
- 使用激活腦代謝功能的藥,減低血小板及紅細胞的凝聚,增加腦循環及血流量,間接抑制疾病的進展。
- 使用激活處於沉睡的腦細胞。把腦部沉睡的腦細胞激活後,代替了丟失、死亡或萎縮的腦細胞,雖然腦體積變小,但不至於讓患者智商下降。

2. 行為治療:對於腦萎縮病人的治療中最重要的是性格,行為的改變,情感、幻覺、妄想及大小二便失禁,盡量幫助患者減少影響周圍人的生活,同時幫助病人緩解痛苦,調整生活。

3. 排除病因:對於有原因可查的腦萎縮患者,排除至病原因,配合正確的治療,減輕腦萎縮速度。例如:營養不良的腦萎縮,應早期補充缺乏的物質;腦部感染所至腦萎縮,應進行抗感染治療;藥物過量所至的腦萎縮,應停藥或選擇其他藥物;因腦瘤所至腦萎縮,應及早進行手術切除。
具體治療方法應咨詢相關醫生

預防方法

1. 積極防治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影響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並高血脂症、動脈硬化等,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延緩和控制病情發展。
2. 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當鍛煉身體,戒煙戒酒。
3. 增加社會活動,經常看書,使大腦有規律地運轉,及不斷促進大腦神經的活躍,有利於改善腦部的血液玄幻,推遲腦細胞老化,減慢腦功能退化。

相關專科

腦神經科
腦外科

協會

香港腦科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

Referenc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