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百科 【腦膜炎】
腦膜炎
腦膜炎是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併發症,比如耳部、鼻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與腦炎是不一樣的,腦腦炎(meningitis)發病位置在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 而腦炎發病位置在腦內。其發病原因和病癥都有相類似之處。但有時腦炎會與腦膜炎合併存在,叫腦膜腦炎。
發病原因
腦膜炎主要有兩大類的病原體:
- 細菌:腦膜炎雙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細菌型腦膜炎是一種特別嚴重的疾病,需及時治療。
- 病毒:腸病毒、單純性疱疹病毒。
腦膜炎大都是因細菌和病毒感染而發病的、具傳染性,傳染途徑包括:
空氣傳播:從患者喉嚨和鼻子的微細分泌液,經由談話、打噴嚏、咳嗽等動作當其他人吸入這些含致病的細菌或病毒的飛沫
接觸傳播:經手接觸後觸摸自己的鼻子或嘴巴而受感染,接吻、分享食物、共用餐具、毛巾等也可傳播細菌和病毒,有些致病的細菌或病毒可經糞便傳播。致病的細菌和病毒最容易在一起生活的人群中傳播
病癥
腦膜炎的症狀會因患者不同的年紀和致病的病因而有不同,腦膜炎的最初症狀惡化速度非常快,常見症狀包括:突發性高燒、嚴重頭痛、頸項僵硬、嘔吐、無精打采、難於集中精神、容易發怒、畏光、皮膚出疹等,並有可能同時出現發冷、嘔吐、腹瀉、精神紛亂和嗜睡等。此病可印製腦部受損,若病情嚴重有可能會致命。
若小孩或嬰兒發病時,會有高燒和抽筋現象,病者容易有睡意、神情呆鈍、有時亦會嘔吐、無食慾、或頭痛,甚至頸部會有梗直的感覺。如若腦膜炎沒有妥當的治療或休養,可能會引致後遺症,例如腦積水、耳聾、發羊吊、手腳癱瘓及智力遲鈍等。因此,一發現小孩發高燒,或發燒有抽筋病徵,應向醫生詳細說明,醫生會更容易診斷病症。
高危人群
1. 年齡:病毒性腦膜炎多發病於少於五歲的幼兒,細菌性腦膜炎的患者多數是少於二十歲的青少年,尤其是集體生活在同一的環境;
2. 集體生活在一起:住在宿舍的大、中、小學生等都是容易受到腦膜炎雙球菌的感染;
3. 沒有接受防疫針注射增加患上感染腦膜炎的風險;
4. 孕婦:懷孕增加感染李斯特菌的風險,孕婦和胎兒都會因而患上腦膜炎;
5. 免疫力弱的人:患上愛滋病、糖尿病、和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等的人都較容易患上腦膜炎,曾接受脾臟割除手術(splenectomy)的人也有較大風險受到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的感染。
應做檢查
1. 基本檢查(神經檢查)
有無視力障礙、眼肌癱瘓、聽力減退、吞咽困難、肢體癱瘓、不自主動作(震顫、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2. 其他檢查
- 血液檢查:查看致病的細菌和不同抗生素對他們的功效。
- 腦脊髓液檢查: 取得腦脊髓液(俗稱龍骨水) 確診腦炎的檢查。一般來說,腦膜炎的腦脊液壓力較高,外觀混濁或呈米湯樣,白細胞數很高,糖減少或正常,塗片和培養可查到致病細菌或真菌。
- 電腦斷層掃描CT/MRI: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腦壓升高及頭痛問題。
- 腦活體組織檢查 免疫螢光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
具體檢查方法應咨詢相關醫生
建議療法
因為導致腦膜炎的病毒/細菌不同,腦膜炎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不一樣:
病因治療:不同病毒感染的腦炎,會有不一樣的抗生素藥物或治療。
發病機制治療:如自身免疫性腦膜炎使用免疫調節劑等藥物。
針對症狀輔助治療:如腦膜炎期間有癲癇發作,需要使用抗癲癇藥,發燒使用退燒藥,腦內呀增高就使用將顱壓藥等。
具體治療方法應咨詢相關醫生
預防方法
1. 注射疫苗,例如2價4價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乙型流感疫苗等。
2. 群體生活必須注意個人衛生,保持雙手清潔,打噴囆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用紙巾包裹,並丟進有蓋垃圾箱。
相關專科
腦科
協會
香港腦科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
References
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107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2%85%E5%86%85%E8%82%BF%E7%98%A4?fromtitle=%E8%84%91%E8%82%BF%E7%98%A4&fromid=1469387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84%91%E8%82%BF%E7%98%A4#%E8%83%B6%E8%B4%A8%E7%98%A4
https://www.hkacs.org.hk/ufiles/BrainTumor.pdf
https://www.qhms.com/health-article/meningitis.aspx?lang=tc
https://www.news-medical.net/health/Meningitis-Causes-(Traditional-Chinese).aspx
https://read01.com/dnDGmQ.html#.WnFPbed-U2w
http://www.mingpaocanada.com/healthnet/content.php?artid=1613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2086.html